一、含义不同
1、强度是指工程材料抵抗断裂和过度变形的力学性能之一。也指作用力或者某个量的变化强度。
同时,在环境心理学之中,也有对强度的解释:表示由心理现象引起的心理压力。
2、刚性是指两个物体相碰撞不会发生变形,因此两个刚体就不会占据同一个空间。
一般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不发生变形的能力。当然在外力作用下**不变形的是理想的刚体,现实中是没有的,但有很大的外力作用下才发生微量的弹性变形的材料,那就是刚性哈的材料。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就发生了变形,那就是刚性不好的材料
二、应用领域不同
1、强度应用于力学,电场之中。
2、刚性应用于微粒、原子之中。在数学中也有涉及。
在数学中,刚性方程是指一个微分方程,其数值分析的解只有在时间间隔很小时才会稳定,只要时间间隔略大,其解就会不稳定。
目前很难去**地去定义哪些微分方程是刚性方程,但是大体的想法是:这个方程的解包含有快速变化的部分。
三、分类不同
1、常用的强度性能指标有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或屈服点)。铸铁、无机材料没有屈服现象,故只用拉伸强度来衡量其强度性能。
2、刚性分为电子刚性和离子刚性。
强度和刚度的区别只有一点,就是概念不同:
1、强度指表示工程材料抵抗断裂和过度变形的力学性能之一。常用的强度性能指标有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或屈服点)。
铸铁、无机材料没有屈服现象,故只用拉伸强度来衡量其强度性能。
高分子材料也采用拉伸强度。承受弯曲载荷、压缩载荷或扭转载荷时则应以材料的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及剪切强度来表示材料的强度性能。
2、刚度指材料或结构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是材料或结构弹性变形难易程度的表征。
材料的刚度通常用弹性模量E来衡量。
在宏观弹性范围内,刚度是零件荷载与位移成正比的比例系数,即引起单位位移所需的力。它的倒数称为柔度,即单位力引起的位移。
刚度可分为静刚度和动刚度。
扩展资料:
一、结构刚度
静载荷下抵抗变形的能力称为静刚度。动载荷下抵抗变形的能力称为动刚度,即引起单位振幅所需的动态力。
如果干扰力变化很慢(即干扰力的频率远小于结构的固有频率),动刚度与静刚度基本相同。
干扰力变化极快(即干扰力的频率远大于结构的固有频率时),结构变形比较小,即动刚度比较大。当干扰力的频率与结构的固有频率相近时,有共振现象,此时动刚度最小,即最易变形,其动变形可达静载变形的几倍乃至十几倍。
二、相关计算公式
一个结构的刚度(k)是指弹性体抵抗变形拉伸的能力。计算公式:
k=P/δ
P是作用于结构的恒力,δ是由于力而产生的形变。
刚度的国际单位是牛顿每米(N/m)。
强度是指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而刚度是指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
强度是在材料损伤后所得到的性能指标,刚度是不损伤材料的前提下对材料的评价指标。
强度为物件抵抗破坏的能力,刚度为物件维持形状稳定性的能力。
先求强度后求刚度,强度够的情况下刚度不一定够,反之刚度够强度一定够。 对于杆件来说,受拉杆件只需计算强度,而受压杆件需要在计算强度的基础上计算刚度(细长杆件需计算)。
这里用筷子和皮筋举个栗子。想象将筷子和皮筋两端固定,给一个同等大小的力,就各放一个鸡蛋吧,大家想象一下,筷子的变形很微小,皮筋的变形很大,这就表明筷子硬,刚度大,变形小,皮筋软,刚度小,变形大。
刚度是物体弯不弯,物体并不断裂,强度是物体断不断。 抗拉强度大于屈服强度。在拉伸试验时,先出现屈服点,后断裂,断裂时是抗拉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