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这包烟是哪个机组或者生产线生产的。
钢印的数字和字母组合,是这包烟生产的大致日期、班组和机号,用于质量追遡的,但它是一个编码的代号,条盒在端面、小盒在底部、软盒在铝箔上分别有3位钢印,同一条及各盒卷烟这3位钢印应一致。
各自含义:L6H,J97代表月、班别、车号。
扩展资料:
中华 烟巧识别
1、看条包装 :
2、条装为无字母金拉线,拉线头为半圆型,顺时针拉开;而假烟拉线头型无规则。
3、原产地标志采用**地图图案、在某些角度和光线下图案背景会呈现“中华”字样。防伪编码ZH为中华二字汉语拼音字头,后十位中的部分数字代表生产日期、班别、车号。
4、 看烟丝 ,正规的烟丝颜色橘黄至金黄,光泽油润,将烟丝倒入丙酮溶液中,有漂浮的烟丝为膨胀烟丝;而假烟无漂浮烟丝。
辨别中华香烟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看外包装。
烟草部门在封膜上打的一长串编号字体呈喷雾状,大小不一,每条的号码均不同。
假冒产品号码常常是印上去的,字体一般难以呈喷雾状,而且有时会出现号码相同的情况。
二、烟丝辨别。
拿起一包烟在手上轻轻地捏一下,真品的包装和烟之间留有少许空隙,一般比较柔软。
假冒产品则包装严实,摸上去有点紧绷的感觉。
三、看香烟底部的编号。
这个编号肉眼难以看到,在紫外线照射下,**的号码非常整齐,每个号码间隔均匀。
假冒产品编号用肉眼观察则较为明显,而且号码间隔和大小不很均匀。
四、看每包烟底部封膜的封口。
真品在黏合处皱褶较多,假冒产品一般比较平整和光滑。
一从烟盒的外观来看,烟盒的底部有钢印的字母十数字组合。然后用放大镜(卖烟处都有的)下天安门很清晰黑色五角星,还可见C丫字母,这是一的假冒不出来的特征。
二是打开烟盒有特殊的香味,这种香烟味是上海烟草集团特有的,其它任何香烟不具有的。
三是抽剩下的滤嘴放在水里浸泡后,过滤纸上可见很特别的“中华”两字。
1、摸外包装
(1)所有烟都是有一层塑料封皮包裹着的,真烟的塑料封皮看起来是非常光滑的且质地较硬而且包装合严合缝,用力摸起来不会起皱对于硬包香烟来讲。
(2)而对于软包香烟来讲,由于软包整体较软,包装不可能合严合缝,但是我们可以再次观察塑料封皮,如果封皮过软而且用力摸起来起皱严重,就有是假烟的可能
2、看外包装
(1)真烟外包装的印刷肉眼看起来字体整齐,字体颜色饱满,香烟外盒的钢印深且自然,假烟一般字体色泽偏淡,钢印也偏浅。
(2)就黄鹤楼举例说明,假烟的中华字体较真烟略瘦零点零几毫米,钢印完全没有,在香烟盒底部的防伪贴也没有明显的水印痕迹,在阳光下下仔细观察也无法看清中华图案的防伪标记。
3、闻烟香
(1)打开包装,拿出一只烟,放在鼻前猛闻一下,因为烟草一般**是经过炒制,每根烟都会有烟草香,而假烟由于粗制滥造,中间省去了很多步骤,香烟本身就不会有烟香。
(2)比如说买的是20元以上的烟,香烟的烟香就会比较浓,如果发现香烟没有烟香,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陈年烟,放置时间过长,香气挥发,而另外一种就是假烟了。
扩展资料
研制
1、“中华牌”卷烟原配方中所用美国烟叶比重较大,这些都是过去进口库存的陈烟,当时的情况(新**成立)不可能继续进口美国烟叶,因而库存渐少,如何继续生产成为最主要和紧迫的问题。显然,以国产烟叶代替进口烟叶是**的出路。
2、为此,我们进一步研究各种进口烟叶的香味特征,并与国产各地方等级烟叶的香味品质作比较。研究认为,进口烟叶中部分香味属浓香型,这种烟叶基本可以用当时的上等许昌陈烟腰叶代替,供应量较充足,问题不大;另一类香味属清香型,部分云南烟叶与之较近似,可部分代替。
3、此外,福建永定新发展的烤烟具有另一特征的清香,河南邓县的烤烟(当时称邓炕)也具有较独特的清香,问题是数量有限,只能少量使用。
当时数量较足的山东和贵州的部分烤烟虽然清香烟味不甚突出,但可以起到协调烟香的作用。
4、利用这些烟叶的适当调配,结合选叶、退梗、人工发酵处理等技术措施,逐步减少了美国烟叶的用量,并一度实现了完全用国产烟叶生产“中华牌”卷烟,解决了原料的供应问题。
5、应当说明,当时“中华牌”卷烟的生产是作为一项**任务的,公司**对此十分重视。
1954年食品工业部曾派工作组专门赴上海检查“中华牌”卷烟质量,规定“中华牌”卷烟配方如有较大的变动,必须经部里批准,并在原料供应等方面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6、“中华牌”卷烟的产量虽然不大,但上烟公司和生产厂一直在不断努力改进质量,把它当作**任务来完成,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原料
1、从上等烟叶中去挑选中华原料比例不大,当年一般仅10%左右,需要提供的数量很大。
记得1980年烟叶减产,上等烟紧张,山东临沂地区有7包上等烟调到开封烟厂,省公司知道后,责成必须追回,调给上海,否则停止对开封一切调运,开封烟厂只得把7包烟叶用零担运往上海,说明了对上海调拨上等烟保证中华烟生产的严肃性。
2、生产“中华”烟**的问题是原料,刚开始生产时,用的原料全是进口烟叶,后用国产烟叶替代,质量不够上乘。1954年,轻工业部食品工业管理局派出工作组到烟厂,就“中华”烟质量问题开展调研。在研究试制国产烟叶替代中,使用了许昌、山东、福建、贵州等烟叶(从一、二级烟叶中选拔)。
3、在**经济的年代,**规定,上述地区的一、二级烟叶全部调拨到上海,以确保“中华”烟的生产量。同时规定,“中华” 烟配方由食品工业管理局管理,调整配方结构须得到批准。
4、由于“中华”烟原料数量较少,至八十年代每年产量一般在几千箱,不超过一万箱(根据原料数量而定)。大跃进年代,原料更是匮乏,国产陈烟叶供不应求,于是采用了人工发酵烟叶工艺技术,同时,开始人工挑叶(解把挑叶)。
5、“文化大革命”前,烟叶由**统一调拨,“文化大革命”中,原料供应发生困难,“中华” 烟每年生产一些,但数量甚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少量使用一些进口烟叶(美国、泰国、津巴布韦等),但须每年向**申请外汇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