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重要的不同点:1,起源不同。汉族本来叫华夏民族。
是炎黄的后人。
苗族起源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认为他们是蚩尤的后人,但当时蚩尤是北方人,而苗族在南方,有矛盾。另一个说法,认为他们是黄帝某个儿子的后人。蚩尤跟炎帝有血缘关系,因此,无论那个说法,都认为苗族跟汉族有血缘关系。
2,文化不同。苗族虽然是古老的民族,但长期以来,不断迁徙,且不断遭受排挤,居住的地方又多山少田,环境恶劣,生活贫苦。因此,苗族的文化比较落后,远远不能跟发达先进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比拟。
3,人口数量不同。苗族生活环境恶劣,地少,而且多山,卫生条件差,因此人口数量很少。汉族生活的地区土地广阔而肥沃,**勤俭节约,文化发达,卫生状况好,而且历史上经常扩张,因此人口数量非常多,为世界**。
4,语言不同。这是由于地理环境造成的。
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
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病鬼。
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风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苗族的禁忌,据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
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会被认为延长产期。
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
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
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于白天,女性*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者须再要一异性*者相伴。故*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
在些苗族地区,村寨**当天,可以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和地区 [1-3] 。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3]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1]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自称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
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成立后统称为苗族,英文写作:MIAO或HMONG。
苗族在上古时代有“荆楚”、“荆蛮”、“**”等的得名,便是如此。禹伐“三苗”的残酷战争以后,中原文献不再有“三苗”的记载。
荆楚、楚荆、荆蛮、**等不同的呼唤,都是泛指苗族人们的共同体,他的前身,还是三苗,历商、周至战国后期,三苗后裔在“荆”、“楚”、“蛮”的抽象掩盖下,又出现于史册 [4] 。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4] 。
众所周知,苗族民间节俗活动多,而且非常活跃,几乎每月苗族民间都有节庆民俗活动。这是无文字的苗族先民,以繁富的民俗载体来传递苗族的历史和文化。
一年中,不同地区的苗族民间,直接与神农有关的节庆民俗活动有赶秋节、跳香节,跳香节又称跳香大会。
1.赶秋节传说在远古时代(神农取谷种母题神话的另一传说),苗族先祖神农,派一男一女去东方取谷种,教苗民种植,使人们有五谷食用。所以,湖南花垣县麻栗场至吉首市矮寨一带的苗民,每年立秋日到来前,要过赶秋节,把神农派去取谷种的一男一女称为秋公秋婆,以此纪念神农的恩德。因为农历立秋日到来之前,水田、旱地作物正在黄熟,由于神农的护佑,丰收已成为定局,因此,赶秋节如同动员会一样,四面八方的苗民都去赶秋**举行对歌、跳鼓、打秋千及其他娱乐活动,纪念神农先祖与秋公秋婆。后来,赶秋节插入英雄美女的爱情传说,使赶秋节具有祷念神农取谷种伟业和歌颂自由爱情意义的群众性娱乐节俗活动。
近年来,花垣县麻栗场的赶秋节,每年参加的群众达七八万人之多。可见苗民对神农派人取谷种之崇拜。2.跳香节苗族不仅在丰收定局时的立秋之前祭拜神农,而且在秋收完成后,还要举办大祭神农的节庆,苗民谷称为跳香。
跳香节,一般在秋后农历十月举行。盛行跳香节祭五谷神和神农的地区,有湖南泸溪、吉首、古丈、沅陵、辰溪等县市,每当跳香节到来时,由苗族祭司主持,节期一般为**一夜,除祭祀五谷神与神农外,还要跳跳香舞,当地苗族称之为“督熊”,“督”苗语意为起伏地跳,“熊”,意为苗族。即这天,苗族祭司要主持男青年跳苗舞来祭祷五谷神与神农。
像苗族这样的秋收前和秋收后的十月,有专门的节俗和舞蹈来祭祷神农,在其他民族尚未发现。3、苗族水牛角银饰等具象的文化符号意义如前文所述,黔东南苗族女性头饰所戴的水牛角银冠和湘西、黔东北苗族把水牛角高挂在火塘左边的中柱上进行祭祷,很明显,都是“人身牛首”这一母题的牛耕稻作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和具象,是苗族先民早期牛耕稻作经济的产物。这种文化符号表明早期苗族先民对“用水牛耕种稻田”获得美好生活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的记忆、归纳、抽象和积淀。
这个高挂的水牛角与装饰在头顶上的水牛角银饰,具有“人身牛首”符号具象的含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那个时代苗族的族微。湘西、黔东北苗族把水牛解高挂在中柱上祭祷,并为此水牛角而以引为豪。黔东南苗族把宽大的牛水角银饰戴在头顶上,以此为美,以此为殊荣。这种顶礼膜拜水牛角与水牛角银饰,正是历史文献所载“炎神农,人身牛首”含义的写照。
显然,“人身牛首”的神农与“人身牛蹄”的蚩尤,属于同一人们集团,表明二者同属于牛耕稻作部族不同时期的首领。“牛首”、“牛蹄”,寓意着“人身牛首”的神农为先,“人身牛蹄”的蚩尤为其后,历史传说,二者是牛耕稻作文明的君王,为中华民族历史作过开拓性的贡献。“人身牛首”与“人身牛蹄”的文化符号是具象的,有其特定的人文内涵,并非此乃“半人半牛”人种。历史行人根据“人身牛首”与“人身牛蹄”的汉文写含义,绘制了“一个人长一个水牛头”,另“一个人长一双水牛蹄”,使之成为“半人半牛”的神话,其实,这是一种附会与误会的阐释,并非言中“人身牛首”和“人身牛蹄”的原生意义。
绘制一个人长一个牛头,另一个人长一双水牛蹄的历史先人,显然是以中原旱地农牧文化为坐标来阐释南方水乡牛耕稻作文化,阐释者与被阐释对象之间,存在着时空距离,无法言清“人身牛首”的原本意义。对“人身牛首”准确的解释,莫过于黔东南苗族妇女头上的水牛角银饰,可以说那是“人身牛首”的原生性具象。不难知道,水牛角,最初是作为一种膜拜与装饰两全的具象符号,随着历史的向前推移,膜拜内涵减弱,装饰与审美意象加重,**形成水牛角银饰。而“人身牛蹄”,实际上亦是一种文化具象和物质符号,解放前的湘西苗区,有一种为贫苦民众在冬天自制自用的“水牛皮鞋”,即当剥下水牛皮时,按事先计算好的尺寸,割两块相等宽度的牛皮,包在两根事先水削好的下粗上小的木柱上,待牛皮干后定型,取走木柱,便成一双不用针线缝制的“水牛皮鞋”,要穿时,先打绑腿,并在“鞋”内垫棕衣,就可穿上,再用细绳捆住,便能在冬天雪地里行走了。
笔者认为,这种在下雪天用的“水牛皮鞋”,极为可能是最原始的“皮鞋”。古时,长江中下游水乡盛产水牛,而湘西的苗族,有一部分是从荆湖和句吴水乡迁来。水乡的苗族先民穿这种原始的“水牛皮鞋”,对于北方旱地农牧生态圈的先民来说,认为其为“人身牛蹄”,也是洽当不过的描述了,其间并不存在贬侮之意。
苗族为蚩尤之裔,所以说,蚩尤“人身牛蹄”,极可能源于此。 为何苗族要用“人身牛首”式的水牛角银饰装饰自己并以此为美呢?其他民族为何又无此种装饰?我们知道,受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民族在审美观上存在着差异。在苗族看业水牛角是美的,在其他民族看来也许是不怎么美的,这是正常的。
此种审美意识的民族性差别,是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生境、族源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差异所致。古时,苗族居住在江淮荆州水田平原及其南北地区,用水牛耕种稻田为生。汉族先民曾称“苗”族为田里种草(稻)的人,种稻的苗族,利用水牛耕种稻田,获得丰衣足食的好生活,因而家水牛,对水牛角顶礼膜拜,不仅把水牛角装饰在自己家里的中柱上,而且还把水牛角银饰载在本民族女性的头上。其他民族没有此种“人身牛首”式的具象装饰。
苗族的头顶水牛角银饰,可以说是苗族“人身牛首”的炎帝神农之裔的明证。 以上,从历史文献和前人对神农的研究、“神农”一词的语言文化意义、神农的苗文化形态以及水牛角银饰的文化符号意义等**材料,均一致证明苗族与神农的密切关系:神农之后为三苗,三苗之后为苗族的论点是正确的。正如另一位民族学家马长寿在其文《苗瑶起源神话》中指出:“自中原与楚苗交通后,汉苗文化交流,于是楚苗之古帝王及主神……汉族亦从而假借之……盖汉族之假借伏羲神农为古帝,亦犹苗倮之祀孔子。
”汉族采借伏羲神农为古帝,如同苗族彝族祭祀孔子一样。此种文化上的采借,是历史上民族交往,形成文化相互涵化,亦可证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之古远。“计神农建国,奄有中原。黄帝之际,蚩尤尚争涿鹿。
尧舜之时,或窜集三危,或负隅丹水。禹伐共工,三苗乃格。周室有讨平荆蛮之师……至汉武时武陵五溪,苗蛮啸聚。
光武之际,苗患特深。考武陵即今常、桃以。
苗族服装与汉族服装的不同:
苗族的服装有很强的地区性,服装的主要材料是麻,自己种植麻,经过几道手工活,**自己纺织的成布料。每一个过程都是纯手工制作. 总体来看,苗族服饰保持着**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而**的特点就是刺绣,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通过刺绣来记载他们民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事。
在苗族服装上你看上去最耀眼的就是他们的刺绣,绚丽多姿的刺绣表现了多彩的苗族文化和风情。
在苗族服装中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很深的文化内涵,它还有很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在苗族服装的每一幅刺绣都代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记载,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汇集。其次这么多技法都是并行的,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装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而汉族的服装相对苗族而言就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单从服饰的色彩上来讲,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
但从唐代以后,**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而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除此以外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享有盛誉。
特别是丝织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上独有的。古代的染色技术也极为卓越和先进,不仅颜色种类多,色泽艳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誉为神秘的\”**术\”。其方法大体可分为织花、印染、刺绣、书花四大类。
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练、概括,抽象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
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的勤劳与智慧。
苗族、汉族、羌族的关系:①三者都属于蒙古利亚人种,都属于汉藏语系民族;②三者在历史上相互融合;③当代三者都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
拓展:1、苗族、汉族、羌族都主要生活在今天**境内。
苗族的先民是**史书中提到的“**”的一支苗蛮,按体质人类学分类属于蒙古利亚人种(**人种)南方类型即马来人种,按语言学分类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族的主要先民是华夏族,还融合了**、东夷、西戎、北狄,人种上兼有蒙古利亚人种北方类型、东亚类型和南方类型的体质特征,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汉白语族(也有人认为是汉语族);羌族的先民是“西戎”的一支古羌人,人种上属于蒙古利亚人种东亚类型,语言上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显然,苗族、汉族、羌族都是黄种人,语言上都属于汉藏语系。
2、汉族是由华夏族发展而来的。在秦汉时代华夏族内部,楚人是苗族先民苗蛮族群的一支,但楚人刘邦建立的汉朝成为了汉族族称的来源,楚人也是汉民族的重要祖先之一;建立周朝的周人、建立秦朝的秦人都源自西羌,有氐羌(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诸民族的先民)血统,陕西地方文化(尤其是关中盆地地域文化)有很强的氐羌文化因素。可见,汉族的很大一部分祖先是苗族先民,另外很大一部分祖先是羌族先民,汉族本身是一个血统杂糅的文化民族而非单一血统民族。
当代汉语方言湘语、赣语都是楚言(楚国本族语言)同夏言(先秦时代中原华夏族语言,即上古汉语)融合后发展至今的产物,西南官话则受到古羌人语言很大的影响。在上古时代和中古时代的漫长历史进程中,苗族、汉族、羌族相互交往、相互融合,汉族有苗族、羌族的血统,苗族、羌族也有汉族血统,三个族群的文化相互影响。
3、在当代(中华*****时期),汉族、苗族、羌族主体部分都居住在**境内。
三个族群都名列**56个民族中,都属于我们建构出来的想象共同体(国族)——中华民族。由于**现代民族****建构的需要,凡是生活在当代**领土内的**公民都是**的国族——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因此在当代**,汉族、苗族、羌族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个民族相互之间更加不可分割,谁也离不开谁。